2025年02月22日
微信

扎心反思| 什么才是真正丰满的生命?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2月20日 10:27 |
播放

什么是丰满的生命?

在我们进入教会的时候,教会就会告诉我们,要活出丰满的生命。生命有哪些内容才是丰满呢?

显然它包含以下这些内容:
其一是传福音给更多的人,让他们归主;
其二是按时参加聚会,认真聆听牧者的讲道;
其三是分享上帝神奇的见证;
其四是读经、悔改和祷告,承认自己是个罪人;
其五是克服自己的欲望,顺服教义的规定。
——我们会发现,传统教会告诉我们的丰满生命,是宗教内容的丰满,他很少考量个人生命的主动性,个人的生活体验。传统教会的丰满生命,是排斥世界的丰满,排斥生命的世俗幸福体验,进而以老我之死,宗教新我诞生为完成标志。这和传统哲学是一样的进路。

传统哲学的主题是寻找世界变化背后的不变本体。世界是不真实的,因为你无法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,因为世界就像一团活的火,在一定分寸上燃烧,在一定分寸上熄灭。传统教会对世界的态度,与传统哲学一样,都是希望在变化的基础上寻找不变的永恒。

这种对待世界的态度取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。前现代社会,在机械力没有被发现之前,自然世界对待人的太度是不友好的。不论洪水还是干旱,不论瘟疫还是战争,都可以毫无征兆地置人与死亡的处境。就像向来顺风顺水的约伯,突然遭遇毁灭的苦难一样。那么为了度过这些我们无法左右的苦难,在无法克服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寻求一个适合解释,这样才能在我们的心理上,抚平灾难带来的创伤。人们开始从个人身上找原因,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导致的惩罚,带来了苦难。因此,约束自己,就成为减少和度过苦难的方法。

因此,传统哲学和传统宗教一样,希望在不友好的自然世界之外,找到永恒不变的世界。就像《三体》中的三体人,希望找到一个恒纪年一样,因为三个太阳的不规律出现,实在太痛苦了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个人也是变化的,在古希腊世界个人和世界的变化都是“意见”,不是真理。因此,人要按照真理的模式生活,那就是形而上学的知识。同样在宗教中,人的想法也是变化的,也不是真理,正是个人欲望的参与,才带来了灾难。人也必须按照“神”所启示的真理来生活,来约束自己。前现代就是个体的自我、具体的世界景物被隐没的时代。在这种背景下,个人的生命体验是被排斥的,他必须服从一个事先预定并强制性的定义。

传统宗教的丰满生命,更多的内容是排斥自我,服从宗教教义。

但是,在机械时代到来之后,大自然对人类的威胁被克服了,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,随着时代的发展,逐渐趋于缓和,这样个人开始把自己摆上台面,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生活。克尔凯郭尔这个时候,提出了两种真理,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。客观真理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真理,是复杂变化现象背后的不变规则,这个规则不随着人的主观变化而变化。比如数学定理,三角形三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,这个定理不论放在哪个地方,也不论你的心情好坏,都是成立的。客观真理可以复制再现,因此说它是客观的。主观真理不同于客观真理,主观真理是个人认为正确的事情。比如一个人觉得这件衣服好看,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件衣服很难看,那么也不影响他对这件衣服的评价,他的评价就是对自己而言的真理。主观真理的提出,是标志着个人崛起的时代,个人空间在不断扩大的结果。

传统宗教的生命丰盛,强调的内容,是怎样挤压个人的空间,来完成宗教教义的规定。比如你怎样克制不穿短裙的欲望,不追求眼目的情欲;或者你怎样克制面对丈夫的家庭暴力,而不离婚,维护上帝配合的婚姻人不能分开的教义;你怎样牺牲自己,顺服丈夫,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社会的美德。但是,现代社会,这些都是牺牲掉个人空间的结果。

现代社会并不否定自然真理,不否定物理和数学这些自然科学,同时也不否定自己的独立观念。这意味着个人开始从集体中独立出来,享受自己的空间。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吗,按照自己的意念安排自己的人生。人与上帝的关系,从宗教的集体关系,走向人与上帝之间的私人关系。

这样丰盛生命的内容也开始转向,开始从完成宗教集体的教义规定转向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生命内容。“心灵与诚实”就成为衡量个人生命的标准。

这样的情况下,个人丰盛的生活,丰满的生命,就与个人的生命体验关联起来。他是否在生活中开心、快乐,是否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幸福,是不是感觉生活的充实,并在充实中保持向上的心态。或者他是否能在人生低谷中,保持走出来的动力,是否能从与上帝的关系中,获得走出人生灰暗与抑郁状态的能源。就像耶稣说的,天上的飞鸟和野地的小花,他们不受宗教律法的束缚,尚且能活出灿烂的生命,超越所罗门的繁华。人比小鸟和野花不知高贵多少倍,为什么不能获得更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呢?

丰盛的生命,不再是按照宗教教义的规定来衡量,也不是按照传统集体的标准来定义,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,自己的生活内容,自己的想法来定义。



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交流:lidaonansir@163.com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